飲食記錄是飲食調整時不可缺的工具,從飲食記錄中,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每天都吃了些什麼,以及它們對身體的影響。飲食記錄的格式我在「要瘦就瘦、要健康就健康:把飲食金字塔倒過來吃,就對了!」裡的p.103頁裡有附。
在門診中,飲食記錄我都是分兩個步驟來分析不同的面向。
第一步:食物組合、食材輪替
依以上的飲食記錄,這可能會是我對病患做的飲食建議:
1. 一餐裡不要吃兩種澱粉類食物
2. 早餐要加入能平衡血糖的食物,如蛋、肉
3. 少喝脫水飲料、水份攝取要增加
4. 食物要輪著吃,不要老吃一樣東西。不只肉和青菜要輪著吃,連部位也要輪著吃
5. 一星期至少兩次骨頭湯
6. 一星期至少一次魚以外的海鮮
現在這個病患於兩年後的飲食調整,經歷無數次對於膽固醇升高的害怕,現在已不再依賴血壓藥、膽固醇藥,舊疾痔瘡犯病幾乎近乎零,整個人小了一圈,肚子都化掉了。
第二步:食物與症狀
依以上的飲食記錄,我會建議病患做以下的飲食調整:
1. 對於有反應的食物,做過敏源檢測(書裡的p.200有過敏源檢測方法)
2. 少喝飲料多喝水
3. 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,少吃加工食品如麵包、飯糰等
4. 先修復腸道、吃好油,打通堵塞的膽
在飲食調整一年零八個月後,病患歷經了消化道痊癒飲食,補充益生菌,平衡血糖,現在吃鸭子和辣椒不再拉肚子。病患發現自己對牛奶和不經浸泡催芽的大豆,有很嚴重的過敏,每次一吃,就會傷害自己的消化道。所以,現在他這兩樣食物都不碰,除非大豆有經發芽。病患因為不再發炎,血糖平衡後,瘦了十公斤,褲子小了兩號。
通常一開始分析飲食記錄,我都只著重於食物組合,以及食物種類是否多元。因為食物組合跟五大病根中的第一個病根,血糖失衡,有直接的關連。而食物種類的輪替,則與營養均衡息息相連。通常在病患的食物組合與食材種類都上軌道後,我們才開始用飲食記錄去觀察症狀的改變,在這個過程中,常能夠抓到過敏源,以及各別器官所需要的特殊支援。由於飲食記錄中,我通常也會要求病患記錄藥物、保健丸的攝取,因此在這個階段中,我們也常找出藥物與保健丸引起的副作用。
飲食記錄不只在初診時使用,複診時,我也常要求病患記錄飲食,以了解恢復反應的情況。有些病患後來習得了分析的訣竅,常在我沒有要求的情況下,自動記錄拿它來理解自己的身體,以及其與食物的關係。
你們可以拿著自己的飲食記錄進討論區,讓大家幫著大家分析飲食記錄。